采訪楊卓舒之前,關于他的傳聞略曉一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企業領袖100強”、“中國兒童慈善家”、“中國十大慈善家”等等如此。房產領域與慈善事業的成就令他聲名大噪。真正看到他已是深夜。一席黑色西服是他為此次采訪特意準備的。坦率、真誠是他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或許正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在中國房地產界的一段傳奇,亦或這也是解釋其為何“虔誠”地熱衷于公益慈善事業的正解。1993年,辭去報社編輯職務的楊卓舒就像那個年代的人們一樣涌入到商潮之中,創辦起卓達集團。16年后,一個資產總額逾200億元,企業員工達4000余人的大型房地產集團已傲然林立于中國房地產界。但他卻說,除了房產,還有一個他為之終身而努力的目標,那就是慈善。
“創辦一流的慈善機構。這將是我企業生涯之后又一個事業。我把它作為一項事業?!睏钭渴嬖浽诓煌瑘龊隙啻伪硎咀约?a href="javascript:;" onClick="javascript:tagshow(event, '%D7%EE%B4%F3');" target="_self">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實現“三個一流”:一流企業、一流大學和一流的慈善機構。“應該說,一流的企業我們還正在努力當中,所謂大學也只是表明我們的辦學方向和模式是比較先進的。但無論規模還是水平,顯然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薄瓣P于第三個目標,創辦一流的慈善機構”楊卓舒原本平緩的語調突然提升,“我辦卓達,要能使200萬失學兒童重回學堂,將來還要贍養10000名老人。這兩點對于我們來說,從經濟角度考慮是可以實現的,但顯然不能滿足于此。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把慈善產業做大,怎樣通過我們的行為影響到全社會。如果說做一個企業最終能夠有這樣的歸宿,應該是快樂的,我們沒有白忙一場?!?/P>
“兼濟天下、關懷社會”是楊卓舒為企業發展定下的基調。十幾年來,卓達集團公益捐款達到驚人的9.33億元,將大愛精神注入到企業文化的每一處細節之中。面對災難,楊卓舒總是在第一時間帶頭捐贈,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能感染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希望能使我們的大環境更加成熟”。汶川地震時,楊卓舒個人率先拿出300萬元援助災區,他的員工也捐出了100多萬。最后卓達集團累計捐助總額超過708萬元。
“卓達集團的文化和慈善事業,應該是有機的整體?!痹谡劦竭@個話題時,楊卓舒如是說道,“卓達的文化概括起來就是,‘責任、愛心、付出’。當然也包括許多優良品格在內,以及不斷的創新和進步。我們付出愛心、給予關懷的方式多種多樣,慈善只是其中一種。”“從企業自身來說,為社會創造財富、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安頓就業等,本身就已經盡了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一種善舉。因此我說,企業在有余力的情況下,能夠多做一點公益事業、多付出,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精神和心靈上的凈化?!?/P>
楊卓舒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已經穩居河北房地產界頭把交椅的他顯然不會滿足于現狀。南至三亞,北到呼倫貝爾都留下了卓達的身影。事業上的成功,為楊卓舒積累了不菲的財富。對于此他卻有另一番見解,“事業的成功與否,不是用財富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將多余的力量奉獻出來,把多余的金錢拿出來幫助那些讀不起書、看不起病的人,幫助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人。這使我們知道,金錢還可以有這樣的用處,能夠給別人帶來歡樂。我們對于他人的價值是如此的重要。這種幸福感唯有體驗過方能感悟。這才是我人生終極的價值?!薄叭绻覀儾荒茴I悟到這些,做不到這一點。那我們還去掙這些錢干什么?正因為錢能夠有這樣的用處,所以我們才會有不斷拼搏的動力?!薄敖洺S腥藛栁遥绾尾拍芸焖偕?,成就事業。我說,如果你能夠確立一個長遠的人生目標,在30歲之前使100個失學兒童回歸校園,40歲時能救助1000個人,50歲時能救助10000個人,60歲時能救助50000個人,那么你就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因為你總覺得有壓力,總覺得有很多事情應該做而沒做好,只有在付出中收獲快樂,體會責任,才能夠有事業心。同時,這也使人在獲得一定經濟實力后,不至于揮霍,不至于糟蹋財富,能夠保持勤儉的生活習性,保持奮斗的精神,保持自己做人的基本信仰。這既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責任。所以說卓達的文化包括這樣的價值和審美取向,因此我們做一些慈善事業,應該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P>
在卓達,我還聽說了這樣一則故事。每年的國際獻血日,卓達集團的員工都會自發組織義務獻血,從未間歇。對于此,我很驚訝,向楊卓舒考證。他卻笑著說:“血戰的站長曾經問我是如何進行動員的,我說我根本就沒有動員。獻血日是哪一天,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們的員工卻知道。我平時就和他們說,你們今天為別人付出多一些,等到有一天你也需要的時候,就會收獲回報。這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群體,一種宗族延續、發展最基本的因素。其實做慈善事業,這本身也算不上多么崇高,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必須如此。如果非要從個人角度考慮,這的確是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我們覺得這樣做快樂,這樣做內心能夠感到安寧?!?/P>
楊卓舒曾經認為,目前中國的慈善環境還并不十分成熟。需要所有人攜手努力完善,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拔沂冀K將慈善與文化聯系在一起。我說的文化是一個大文化。這個大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社會發展、審美取向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做前提,沒有基本的氛圍,持久的慈善事業是不可能的。一個社會的崇高是慈善事業得以成為全世界公民自己行為的又一個最重要保證。如果人們耳濡目染的都是負面消息,就會變得自私、陰冷,慈善只能是少數人的事情,就無法成為公共行為,那就很難保證它的持續性發展?!?/P>
2007年,楊卓舒做出了一項被認為是其房產生涯中“最重要的決策”——創建全齡化服務型居家養老社區。目前已經推出了672項社區養老物業服務項目。在他遍及全國的各個項目中,均已將養老社區計劃納入整體規劃當中?!捌髽I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多做一點慈善事業,這是應該的。從社會意義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慈善事業,愿意為社會多付出一點,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解決某個具體困難,更重要的是,它將倡導、引領整個社會,影響更廣泛的階層去關注慈善事業。而一個社會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和投入的多少,是這個社會凝聚力必不可少的,也是衡量這個社會精神狀態體現和道德狀態重要指標,是一個社會綜合水平的試金石和評判標準?!?/P>
“慈善事業面對的是一群困難的特殊群體。一個社會不管處在發展的什么階段,總會存在這樣的群體,如果他們不能夠被有效的關注,不能夠被賦予愛意,那么這個社會就將變得冰冷。正式基于這一點,我們創建了卓達式的養老體系。對于老人的贍養和關懷自古延傳,一個對社會充滿責任心的企業不應該,也絕不能忽視。如果說這個社會還有一名老人沒能被無微不至的受到關懷,那我們的內心就應該感到深深的愧疚。一個具備這樣價值觀和審美取向的企業,或許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但是如果全社會成員都能夠擁有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都能夠有這樣的一種最基本的覺悟和責任心,那么這個社會將非常和諧、美滿。一個社會強大之后,經濟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是全部,最主要的是這個社會的情感水平、道德水平。因為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及整合力量,其中包括我們全體成員的正義感、愛心等等?!?/P>
從做企業開始,楊卓舒始終履行他“回報社會”的承諾。數億元的社會捐贈也使他屢屢見諸于各大公益慈善榜單,以至于人們更喜歡稱它為慈善家。兩種角色間的轉換,在楊卓舒看來自然卻又意義深刻?!爸饔^的說,我從事慈善事業是發自內心,出于對社會的關注,而不是要謀取什么利益。它應該是純潔而崇高的。如果把做慈善作為企業交換利益的一種形式,為個人換取榮譽,這都有背于慈善事業的宗旨。如果把慈善事業和企業、個人所得相聯系,那就變成了一種交易,奉獻與交易在本質上兩個概念,奉獻必是無償的?!薄爱斎唬陀^條件也很重要?!睏钭渴嬖掍h一轉,“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實力,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一切都只能是美好的夙愿而已。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捐是一份人情,不捐是你的本分。”“至于社會公認與否,如果只是希圖于社會的公認,那它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既然真正做了,那就要做得好,做到位。所以企業家和慈善家相比,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企業創造利潤;而慈善家的行為不存在任何交易,只有單項的付出。他不能,也不應該有‘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
采訪行將結束,已是凌晨2點。我們之間的交談也愈發寬泛。提及今年的金融危機。楊卓舒很肯定地說道:“經濟形式的好壞并不會影響到我們對于慈善事業的熱情。危機與機遇是并存的,我們要抓住機會。所以說,現在是卓達發展速度最快、步伐邁的最大的時刻。我們的實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是在成倍提升,為今后的慈善事業積累了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