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在繼續
衛生部的決定并不突然。事實上,早在2010年6月1日實施的生乳新國標(GB19301-2010)里就已經埋下伏筆了。新國標明確規定了“產犢后七天的初乳、應用抗生素期間和休藥期間的乳汁、變質乳不應用作生乳”。另一方面,在關于乳粉的國家標準(GB19644-2010)里,又規定了原料中的生乳要符合生乳新標。這意味著,添加了牛初乳的配方奶粉又不符合乳粉的國家標準。
愛必達的工作人員介紹稱,在目前的配方奶粉生產中,其工藝有干法和濕法兩種,然而無論是哪種工藝都不適宜在其中添加牛初乳。“會破壞牛初乳的有效成分。”上述工作人員稱。
不過,業界最為關心的則是牛初乳對嬰幼兒的安全性。
“牛初乳對嬰幼兒不是傳統食品,也不是必需食品;而且,目前缺乏牛初乳作為嬰幼兒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資料。”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5月8日再次強調。
“去年曝光了不少性早熟的孩子,是不是因為牛初乳引起的?”看到衛生部的這則公函,有人質疑稱。事實上,關于牛初乳中是否含有激素這一問題,業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有資料顯示,牛初乳的雌激素水平較高,第七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則為一般乳粉的5倍左右,此前幾天的牛初乳則更高。但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副主任蘇宜香則表示,其實母乳也含有內源激素,國內引入牛初乳15年來,尚無案例證明,牛初乳會引起早熟。
“我們對于牛初乳確實也沒有什么研究驗證,一些相關材料也是參考國際上的。”對此,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業專家宋亮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考慮到澳大利亞將牛初乳作為補充類藥物管理,新西蘭則規定添加牛初乳的膳食補充劑類食品不得用于0至4個月嬰兒,中國做出相關禁令則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