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 ·緬泰海域交匯處
“曼德勒的路上,有陽光、棕櫚樹和叮當作響的風鈴……“上世紀初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一首詩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這樣描寫道,除此還有什么呢?那千年佛塔中的虔誠,古皇城的恬靜安寧,無處不在的祥和微笑,無一不散發著古老而迷人的氣息等等,是我們想告訴給你的。
東南亞·緬甸,別稱“蝴蝶之國”
“緬甸,別稱‘蝴蝶之國’。有‘亞洲隱士”之稱,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回味著奶香濃郁的甜茶,穿行于撣邦高原幽靜的佛寺,古塔間彌漫著小花的香味;在克欽邦的八莫,飄起白色裙裾的緬甸少女從我車前跑過,留下一個燦爛的微笑;在前往曼德勒的路上,想起上個世紀初英國作家rudyard kipling的詩歌‘通往曼德勒之路’。‘mandalay’這個名字,揉進了世俗生活,情仇恩怨,她濃郁的異國情調和浪漫情懷,讓人向往。按照規定,外國游客在曼德勒以北地區不得單獨活動,在曼德勒稍做休整,廓度溫帶我去實現了在緬甸母親河——伊洛瓦底江游泳的愿望……。“攝影歐洋在文中這樣提到。
于是,在這樣的情調中,我們開始了一場蝴蝶之旅。
東南亞·緬北高原
相傳佛主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來到緬甸,在伊諾瓦底江邊的今天曼德勒山上,對著弟子阿難(Ananda)說“2400年后,山下的大地上將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果然,后來這里成了緬甸貢榜王朝的都城,當時的敏東國王讓曼德勒擁有了近30年的輝煌歲月。
曼德勒并不像想象的中的那樣繁華,低矮的房屋,坑洼不平的街道,沒有仰光那種濃厚的舊殖民色彩,也沒有蒲甘千塔之下的中世紀氣質,更多的魅力在于千年古舊佛塔中的虔誠,古皇城的恬靜安寧,時間顛簸在此,卻又蕩氣回腸。
農田、屋舍、耕種的人、嘻戲的孩童,上學的孩子,忙碌的主婦,悠閑的男人,路上三五成群化緣的和尚,這些都是曼德勒的香氣。
佤邦,真實生活
佤邦,真實生活的交融區
緬甸佤邦第二特區(金三角最主要地區),歷史上曾因為種植櫻粟而聞名世界。她充滿著神秘,給人一種充滿著血腥、恐怖、痛苦、生死不明的印象。隨著世界禁毒運動的開展,這里一切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不再神秘,當地的人們除了比周邊地區貧困以外,其他日常生活也和世界上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接近。在這里時常會有佛祖祭祀活動,你可以看到一個種植櫻粟的農民去佛寺燒香。也許你會感到詫異,因為“離物質越遠,離精神越近”,因為相對較窮,于是,信仰成了精神寄托。況且,在當地人看來,種植櫻粟和種植玉米、稻子一樣,沒任何區別啊。
在佤邦地區,還有一種“娃娃兵”,也許只有15歲,卻是已經有好幾年軍齡的老兵了。由于該地區全民皆兵,這種年齡段的“娃娃兵”在佤邦聯合軍中占相當比例。雖然這種事情在中國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緬甸佤邦卻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了。
緬甸的主要民間節日
潑水節——4月中旬,緬歷1月底2月初,一般持續4天,第5天為緬歷新年首日。
浴榕節——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干旱季節給榕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凡間張燈彩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后跪請佛祖訓示。后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獻袈裟節——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作家節——12月上旬,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