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5年,英時尚作家黛娜-托馬斯為《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與《時代》雜志巴黎分社撰寫關于時尚與精品事業的報導,在《奢侈的》一書里,她探討精品工業,揭發普拉達、古馳與巴寶莉等名牌不愿讓大眾知道的一些真相。
黛娜-托馬斯作品《奢侈的》
1。奢侈品的出身——大品牌源于小店鋪
當今奢侈品行業60%的市場份額被35個主要品牌所掌控,像路易威登、古馳、普拉達、喬治阿瑪尼、愛馬仕以及香奈兒這些品牌年營業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其實多數我們津津樂道的奢侈品牌都是18世紀、19世紀卑微的匠人們為王室制造精美手工制品而創立的。
在波旁家族和波拿巴家族統治法國期間,現代人熟知的奢侈品在法國就誕生了。
19世紀末,王權沒落,資產階級興起,歐洲貴族和美國名門精英,諸如范德比爾家族、阿斯特家族、惠特尼家族等組成一個封閉的圈子,奢侈品成為他們的專屬領地。奢侈品是專屬于上流社會的生活元素,猶如有資格加入的高級俱樂部,或者是擁有一個名門姓氏,是令人期待的。況且它們總是少量生產——通常還是定制,只賣給極少數并且真正上流的顧客。
如今,這些公司仍然冠以創始人的名號,實際上絕大多數已經被商界大亨收購、經營。近20年來,他們將單個品牌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和地球人都知道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