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11日消息(記者王成林 單亮)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年終歲末,珠寶市場銷售火熱,但記者采訪發現,山東一些地方商家所售的珠寶品質良莠不齊,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屢見不鮮,其背后,是珠寶鑒定書出具很容易、有大利、“貓膩”多,更是珠寶檢驗監管的大漏洞,消費者應謹防陷阱。
造假很容易 網上查不著
在山東一家珠寶、玉器銷售商場,記者看到前來選購的消費者絡繹不絕,某品牌銷售員向記者坦言,雖然他們銷售的商品都有著完備的珠寶鑒定程序,但是這市場里的“假證書”是也為數不少
銷售員“他這個證書造假,說句實在話就和我們平常老百姓他們經常說的那樣,很容易。”
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程佑法介紹,部分銷售商和生廠商為了銷售公然造假。在鑒定證書上,紅色印章、檢驗人員簽字、樣品照片、檢驗編號和條形碼一應俱全,背面還特意標明了監督電話和執行的相關標準。但如果消費者真的打電話和上網查詢,是肯定查不到的。
程佑法:“沒有具備對外出具證書出具這個數據這個資質的,有這種。比如說沒有通過CMA驗證,沒有這個標志的,這個也有。企業自己來制作的,好像和我們專業機構做的有點類似,但是他沒有對外出具這個數據的權利的。”
兩件珠寶玉器“共用”一個珠寶鑒定書
據記者介紹,剛才所說的這種銷售商、生廠商私下自造假證只是珠寶鑒定書眾多“貓膩”中最為低級的一種,消費者也比較容易防范。而其他的“造假”方式,消費者辨別起來難度很大。繼續聽記者的報道:
某珠寶品牌銷售經理表示,兩件珠寶玉器“共用”一個珠寶鑒定書就是比較難以防范的“陷阱”:
銷售經理““在出具證書的時候,是一件證書兩件貨品。這樣呢,做證書的話會有他網絡的編號,會有造假的可能的。”
“洋證書”蒙騙消費者
除此之外,利用“洋證書”蒙騙消費者也是個別商家慣用的“手段”。與金銀飾品、翡翠玉石大多采用國內鑒定證書不同,鉆石,尤其是裸鉆,很多使用的是一家名為美國寶石學院(GIA)的國外機構所開具的證明。它的證書內容全部是英文書寫,許多專業術語令人難懂。而實際上,GIA開具的英文證書中,盡管羅列了關于鉆石、尺寸、重量等信息,但并未寫有質量保證等字樣,不能作為鉆石真假的證明。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程佑法:
程佑法“實際上這個證書沒有什么意義,作為證書本身來講,就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鑒定第二是分級,鉆石有個分級證書,所以說應該有鉆石相應的級別,舉個例子來說,不同的級別,都是一克拉的鉆石,價格能差接近10倍,差別很大。”
珠寶檢測機構存在的不規范
相比這些“造假”手段,某些國家制定的珠寶檢測機構存在的不規范現象是消費者最難以防范的,最常見的就是人為提高珠寶首飾鑒定等級,個別檢測機構有時候為了迎合商家的利益,會故意提高鑒定等級,而鉆石凈度相差一個級別,商家可能就會將價格提升20%-50%。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程佑法:“可能在檢測水平限制,可能檢測結果不準確,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說對一些權威性檢測機構,怎么來提升自我的檢測能力,目前來將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要求。”
鑒定檢測過程中“放水”
據了解,在我國,只要珠寶玉器檢測機構通過CMA(中國計量認證),取得實驗室資質認定,就可按證書上所批準列明的項目,在檢測證書及報告上使用 CMA 標志。而而目前國內有資質的第三方珠寶鑒定機構就超過100家,僅山東省內擁有黃金珠寶檢測資質的單位近20家。鑒定機構之間競爭激烈,某些時候在鑒定檢測過程中就會“放水”,令商家有機可乘。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程佑法:“在全國來講,有國家級的檢測中心,有省中心,還有其他的像地方上的,地市級的以及學校里的檢測中心都有。”
對于珠寶鑒定證書背后的“陷阱”,程佑法表示,各個檢測機構要加強自律,執法部門也要加大查處力度。而消費者要注意的就是,在購買時,不光要看重珠寶玉器的品級,更要考察出具鑒定證書的實驗室等級,如果一家實驗室除了CMA資質,還具備CAL標志 ( 中國考核合格檢驗實驗室)、CNAS(國家級實驗室),那么他所出具的珠寶玉器鑒定證書就更加準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