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香港非營利時裝推廣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 (簡稱FFF)主辦的第四個粵港澳大灣區大型時尚項目——“大灣區:時尚融合 2024”廣州站圓滿收官。
“大灣區:時尚融合 2024”項目時間跨度長達6個月左右,覆蓋深圳、廣州、珠海、中山、東莞及香港六大城市,舉辦時裝秀、巡回展覽、時尚音樂夜和時裝跨界聯乘四大主力活動,凝聚大灣區各城市新銳時尚設計師及專業設計院校優秀學生,以促進灣區時尚產業交流與合作。其中廣州站三大重磅活動皆已完美閉幕,包括:4月16日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 2024”、4月21日舉行的“大灣區時尚音樂夜 2024”及7月8日開幕的“粵港澳大灣區巡回時尚展覽 2024”。
在這趟巡回大灣區六城的時尚之旅中,廣州作為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又是擁有完整時尚產業鏈的重鎮,三大活動備受行業關注。“大灣區:時尚融合 2024”項目的初衷,一是促進灣區城市之間行業交流與合作,二是助力時尚行業年輕人才的成長。活動的成功舉辦,也意味著在灣區時尚行業融合發展這條路上又前進了一小步。
同時呈現設計之路兩大階段,活動初見成效
“大灣區:時尚融合 2024”廣州站的首發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 2024”,4月16日登陸了“2024 廣東時裝周-春季”開幕式。來自灣區的兩大新銳時尚品牌+兩所時尚院校攜手獻上精彩的新品發布秀,包括香港時裝設計師品牌SZMAN、廣東時裝設計師品牌TUYUE涂月、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
7月8日開幕的“粵港澳大灣區巡回時尚展覽 2024”以“包羅萬有”為主題,匯集了大灣區37個時裝設計品牌和藝術單位,以及6所專業設計院校,一共展出87件匠心之作,展示品類、設計風格、設計主題等等方面都可以說是緊扣“包羅萬有”主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保留了去年展覽時好評如潮的“FASHION CROSSOVER 時尚聯乘”,通過五種合作形式聯動不同藝術領域的杰出創作者,融入音樂、時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設計和多媒體設計元素。以香港時裝為題,8個香港時裝品牌與8個大灣區藝術家或創作單位強強聯手,把跨界這回事玩出了花兒。
而4月21日舉行的“大灣區時尚音樂夜2024”融合時裝和音樂兩大潮流元素,在“大灣區:時尚融合2024”項目的諸多活動中最受不同領域的年輕人歡迎。主辦方FFF聯手4組新銳獨立樂隊/音樂人,身穿大灣區內時裝品牌的最新設計作品登臺演出,將跨界與創意、活力與激情盡情揮灑。
“大灣區:時尚融合2024”作為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贊助、FFF策劃打造的第四個大灣區大型時尚項目,是在前三個項目奠定的成功基礎上延續并升級而來。早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礎性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的2019年,FFF就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個以時尚為主題的跨城大型項目“大灣區—時尚·出行”。從2019年的“大灣區—時尚·出行”到如今的“大灣區:時尚融合2024”,四個項目保持著一以貫之的兩大鮮明特征:一是專注大灣區時尚行業交流與合作,二是凝聚設計院校學生及新銳設計師群體。
廣州站的重磅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 2024”及“粵港澳大灣區巡回時尚展覽 2024”,均同時展現了設計院校學生和年輕設計師兩個群體的作品。“我們的項目與其他項目最大的不同,就是活動參與者一部分是粵港澳不同城市的時尚品牌、時尚設計師,一部分是粵港澳不同城市的設計院校、設計專業學生,這是蠻少見的。”Fashion Farm Foundation項目總監楊錦淮介紹,“一個是尚未踏入商業化之路的學生群體,一個是已進入時尚品牌的成熟設計師群體,我們想給大家展示時尚設計這條路上有哪些不一樣的階段,不同的階段會有哪些變化。比如說,學生階段可能比較天馬行空、更注重視覺表達,品牌階段則要考慮商業化問題、設計上往往沒那么夸張。我們期望通過這兩個階段的相似和差異,來展現設計新生代的創意和成長。”
“自從我們2019年開始這個做法之后,慢慢地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時裝展開始有類似做法,邀請院校辦展覽,同時也邀請新銳設計師一起辦展覽。像我們一樣將院校學生和年輕設計師融入一場秀的,就我觀察目前還比較少,但我相信以后也會慢慢出現。據我了解到的,香港有一些活動有類似的打算。如果是我們在行業內開了這個頭,那是我們的榮幸。”楊錦淮表示。
澳門時裝設計行業協會會長盧嘉慶已經連續幾屆參與FFF的灣區時尚項目,他今年最大感受就是“一年一年在不停迭代”。“目前的大環境是市場情況沒那么理想,這幾年有一些品牌消失了,但也有很多品牌一直在堅持,而且還有新品牌、新設計師不斷涌現,大家一起來,就會感覺這個行業并不孤單,行業內還是充滿活力,這能促使大家繼續努力投身這個行業。來參加FFF的灣區活動,當你看到那些年輕學生的創意,又會覺得充滿了熱情。大家都是灣區的一份子,我們一起交流、互相勉勵,相信能給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為新生代提供展示平臺,助力其市場落地
來自香港的方思敏,是時裝品牌SZMAN設計師,可以說是FFF“展現從學生到設計師兩個階段的變化和成長”的典型人物。在她尚未創立品牌、作為一名學生時,就攜作品參與了FFF的灣區時尚項目。創立品牌后,今年又帶著作品參與了“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這種經歷她認為很有趣:“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活動能看到不同的設計師,大家都有很多想法,做出來的東西很不一樣,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我畢業不久,很高興能有機會了解內地怎么做品牌、怎么做生產。”
從學生到成熟設計師,究竟有哪些不同?方思敏有切身體會:“學生時代參加設計比賽或者設計畢業作品,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就OK。但是現在我們會抽取想法里面的一些元素放入設計中,并且這件衣服是你可以日常穿的。我現在設計作品會有一個判斷標準,那就是我自己會不會穿,穿上舒不舒服,如果我自己穿上一個月仍然喜歡,那這件作品就OK。”
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作為灣區著名的設計院校之一,已連續多屆參與FFF的時尚項目。該學院MINT STUDIO 項目經理龔建艦認為:“據我了解到的,我們學校或者說香港,普遍的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創作上自由奔放的狀況。這一點肯定是對的,因為對于大學來說,對創新的培育、對研發的專注,要超過我們現有思想領域的發展,這些是大學必須具備的功能。但從時裝設計的高等教育來看,當學生完成了這個教育,之后的事業要如何面對?你的作品、你的設計能力要怎么跟這個市場去對接?你做一名設計師,或者是成立自己的品牌,你要面對什么樣的問題?這些都是很實際的商業問題。這方面現在的高等教育可能差了一點點。我們MINT STUDIO的成立就是為了彌補這一點。”
龔建艦透露,“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服裝設計技能,需要落地去做一個設計師,這中間其實有一個很大的鴻溝,這個鴻溝是要通過一些前線的經驗才可以去彌補這個差異。所以一方面我們會帶學生參加FFF的交流活動,或者其他各種活動;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做快閃店,讓他們直接接觸到前線客戶。同行的交流、前線客戶的回饋,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經驗。”
“今天我問了一些年輕人對學生們這些設計作品的看法,他們都覺得很驚訝,從設計的觀感上來說讓他們眼前一亮。”在“粵港澳大灣區巡回時尚展覽”廣州站現場,廣州市天河區港澳居民服務中心主任林惠斌對這種活動形式大加贊賞:“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很難遇到一個能展現自己的平臺,能夠讓這些行業大咖看到他們的作品更難,所以FFF舉辦這樣的交流活動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覺得這也算是實現了一些年輕人的設計夢想。”
“從大灣區發展基礎性文件發布到今年是第五年了,政策是面向未來的,帶來的發展機會可能是下一代享有的更多,他們是未來的社會重要人才,就服裝行業來講就包括我們的院校學生和年輕設計師。所以我們想通過現在能做的事情,盡量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比如帶他們去大灣區不同的城市,了解每個城市的特點,了解服裝行業在每個城市有哪些不同,讓他們在了解差異性的情況下去展現自己的優勢,把握好自己的機會,在這些機會來臨時盡力去做能做的。”楊錦淮這樣說。
“香港設計師傳統的教育培訓著重于往外看。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好的,不過從2024年往后的日子,是不是單向的往外看就足夠呢?我感覺是不夠的。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靠近我們自己的市場。怎么去了解我們的市場?站在專業院校的角度,香港理工大學很積極地參與FFF組織的活動以及其他灣區活動,參加時裝秀也好,參加靜態展也好,或者是去參觀展覽會,通過這樣的交流能讓我們的學生更了解大灣區周邊市場的狀況。這樣在他設計作品時,或者建立自己品牌時,他在市場方向上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不一定是面向國際的,他可以面向更靠近他的市場。”龔建艦認為,“另一方面,以前香港很多企業需要時裝設計師,現在反而更多是內地的企業需要設計師,我們也想通過這樣的交流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露出,讓更多企業意識到香港設計人才對內地市場也很有興趣。”
灣區各城市優勢互通互補互融,與志同道合者一起“玩”
自從“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出現,隨著一系列促進大灣區共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以促進灣區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為主旨的行業活動越來越多,多年以來聯系緊密的灣區時尚產業互動也更加頻繁,一體化發展趨勢更為強勁。
XU'S主理人、粵港澳大灣區香云紗促進會副會長歐陽煦, 自身的經歷就是一個灣區城市融合的典型案例——他是澳門人,公司開在香港,很多工作內容以及供應鏈都在佛山,他現在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推廣“非遺”香云紗,而香云紗正是產自順德。在“粵港澳大灣區巡回時尚展覽”中,聯乘作品《格新的傳承》是由香港時裝設計師品牌YEUNG CHIN和粵港澳大灣區香云紗促進會聯手打造的。“哪怕在廣東,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香云紗。我是澳門設計師,最開始我也不認識。我想先從港澳入手開始推廣,到整個大灣區,然后把這種中國文化推向國際,這是我給自己的挑戰目標。”歐陽煦說。
“在香港學習設計的時候,我們比較少接觸中國傳統工藝。FFF舉辦的這種灣區交流活動,把一些很棒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展示出來,就比如香云紗,讓我們香港學生、香港設計師知道還有這么好的面料、這么好的工藝,不再困于自己的狂歡。”SZMAN品牌設計師方思敏感慨,“在香港,可以說時裝工業是一個夕陽工業,你大概已經找不到會車衣服的女工,因為會這個技術的可能已經70歲了。對時裝品牌來說,沒有相應的工廠配套是很難做的。所以來內地交流,也是給了我們探索廣東產業鏈的機會。”
灣區時尚產業一直以來聯系緊密,是建立在各城市優勢互通互補互融的基礎之上。“我們廣東尤其是廣州,整個產業鏈都非常完整。你需要什么面料、什么工藝,基本上都能找到,這樣你的產品完成度就會高一些。從創意想法來說,我們更偏實用,說白一點就是可能沒那么叛逆。一個設計專業學生在廣東,他可能會想做出更多人購買的衣服,那他的作品就需要實用、需要符合日常、需要方便穿搭。但是一個設計專業學生在香港,他可能更想做出彰顯個性的衣服,這一點會讓他以后在成長的道路上顯現出不一樣,他可能會更關注小眾的時髦。不管是大眾實用,還是小眾個性,我覺得都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的傳承。”來自廣東的TUYUE涂月品牌設計師楊盈盈這樣說。
“我覺得參加FFF的灣區活動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玩,我喜歡跟不同的團隊、跟專業的團隊去碰撞。灣區不同城市會有更多人認識我們,我們也會認識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品牌團隊和設計師,發現他們作品中很新鮮的不一樣的東西。”楊盈盈認為,“時尚這種東西本來就不是自己玩自己的就夠了,你一定要融合不同的信息進來,或者走出去把這個圈子越做越大。”
當圈子越做越大,灣區聯系越來越緊密,會不會更“卷”?楊盈盈表示:“我不覺得設計師跟設計師之間要避免競爭,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競合關系,面對大灣區市場,有競爭是正常的,但我們更多的是合作,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對行業發展來說一定能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這個觀點與林惠斌不謀而合:“交流活動可以不局限于展示,我覺得甚至可以互相PK一下。有競爭會有更好的產品,畢竟市場本身避免不了競爭,在合作的大方向下我們可以有競爭的意識,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FFF的活動在巡回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搭建一個平臺,學生之間也好,設計師之間也好,行業組織之間也好,都建立起一個互相交流溝通的平臺。我覺得這種活動應該要多多鼓勵。”林惠斌認為,“這種帶動很重要。因為廣州也好,香港澳門也好,大灣區各個城市的服裝產業可以說這么多年都是聯系在一體的,大家一起不斷往前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我們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跨行業、跨地域、跨空間地來講地域性的故事,講灣區的故事,我相信這是其他人沒有的。”
從各行各業到日常生活,從宏觀到微觀,大灣區城市的融合發展已經是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居民的一體化生活也正在上演。“我是經常搭高鐵來回香港的一個人,經常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畫面,一群小學生,或者一群高校學生,內地與香港兩地不停來回。可能是內地學生到香港上學、參觀,也可能是香港學生到內地體驗、交流。”楊錦淮稱,“灣區交流與合作是大趨勢。我們項目的初衷,就是促進灣區城市人才與人才之間的交流,促進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合作。我們相信這些努力對灣區協同發展會是有利的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