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桂均
成都,向來有美食之城的稱號,而私房菜也是一絕,一些私房菜的主人都是隱居江湖的高人,如江湖人稱第一刀的蘭桂均,他創辦的“玉芝蘭”私房菜就是其中一絕。蘭大師是泡椒鳳爪的發明人,在2007年突然關掉自家酒樓,隱退江湖,鉆研傳統川菜,而后靜悄悄地開出私房菜館玉芝蘭,在成都一座難求。不久前,玉芝蘭也在上海開始低調迎客!
上海的玉芝蘭位于巨鹿路851號的私宅,靜安區的鬧中取靜之地,玉芝蘭就隱在老洋房里,門頭不太顯眼,推開門進去卻會發現別有洞天。
如同低調內斂的裝潢這般,“玉芝蘭”也沒有街邊川菜廚房那樣的大鍋和濃烈煙火,沒有各式重油重辣的狂野,而是繼承了舊時成都“官府菜”的細膩雅致。
無論從食材、環境、服務,還是理念,上海這家店都是成都店的“進階版”。全包間制,四個包廂,需要提前一天預訂。店家會問詢口味、偏好、忌口等。這些都讓人感覺到川菜里頭難得的“細膩”。
▲ 主廚蘭桂均
蘭桂均師傅也不像普通意義上的川菜師傅,他氣質謙和,擁有川菜海納百川的包容氣質。除此之外他還有異于常人的靈敏嗅覺,秉承著“一味加一味,一味和一味,一味調一味,一味減一味”的烹調理念,他做菜就像調制雞尾酒一樣,一層又一層,菜品有著豐富又不沖突的口感。
它設計的菜單像是一份樂譜,有前奏、間奏、高潮、落幕。食物的口味跌宕起伏,從涼菜到熱菜,從淡到重,完整有序。不僅是在料理上的造詣深厚,他也關注每一個客人的用餐體驗。蘭師傅認為餐具也是用餐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玉芝蘭的餐具都定制于景德鎮,一套瓷器對應一道菜,不會重復。
無論是栩栩如生的孔雀杯、還是青花瓷的傳統湯盅、抑或金魚模型的筷套,造型都堪稱獨特別致。這些手工自制的釉下彩餐具,藝術氛圍濃厚,為玉芝蘭的個性化菜肴增色不少。
據說這里所有的餐具,大部分是蘭師傅親自設計制作的。閉門修煉的那些年,他曾去江西景德鎮,系統學習了器皿的傳統做法,每一道餐品都由特別的餐具呈現。開胃菜的“熊貓攢盒”,就是蘭師傅創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金絲楠木,瓷畫雙面,價值不菲。
▲ 熊貓攢盒
打開熊貓攢盒,六品前菜配搭正山小種,菜品和茶品也會隨著時令變化有所不同。蘭大師的原版泡椒鳳爪、蠶豆拌海螺、紅湯牛腱、泡了玫瑰水的百合、枸杞尖配雞樅菌、拌野生木耳,Fairy建議按顏色由淺入深品嘗。
玉芝蘭 “必吃三面”
怪味五彩面
▲ 象拔蚌怪味五彩面
五彩面由純手工制作,各種色澤皆是由不同的蔬果汁調色而成,再澆上蘭桂均蘭師傅用各種調料精確配比而成的獨家怪味醬汁,咸、甜、辣、麻、酸、香、鮮,七種味道,相得益彰。
坐杠大刀金絲面
這碗面被稱為“川西一絕”,是蘭桂均師傅的拿手菜,曾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快要被世人遺忘,也快要失傳了。
這道幾近失傳的菜,是由廚師坐在2米長的竹竿上反復碾壓,用身體的重量將面團打壓成片,直到搟出來的面皮像紙一樣薄,再用師傅傳下來的兩斤重大刀,以“觀音掌”獨門功夫切出不到1毫米,細如發絲的面條。一碗面,全是功夫。
金絲面顏色金黃,和面時不用一滴水,而是用新鮮的土鴨蛋的蛋黃代替水的作用。
不僅如此,湯底用的是川菜最高境界“開水白菜”中的高級清湯, 由土母雞、土鴨子、瘦肉、陳年金華火腿吊湯熬制四、五個小時,再用肉糜反復過濾沉淀物,才能保留清澈如水的湯底,最后濃縮成一小碗精髓。看似如白水,喝起來卻是滋味悠長,回味無窮。
海鮮版“酸辣粉”
▲ 純正酸辣鮮遼參
純正酸湯鮮遼參,酸湯味正,喝一口甚至還有回甘,師傅透露秘密是用蛤蜊吊鮮。鮮遼參很是脆彈,粉吸足湯汁,爽口得很。
麻婆豆腐和牛與沙拉,麻婆豆腐本應是配肉沫的,蘭師傅巧妙地配上和牛,這種高級配置的創新也很有趣。牛肉肉質細,入口即化。
作為四川傳統名菜的“甜燒白”,通常作為甜點之前的最后一道,“甜燒白”其實就是夾了豆沙的五花肉配上糯米飯。改良后的版本減少了原來過多的白糖,改用黃豆粉和白糖粉,肉也是品質上乘的黑毛豬肉,肉香,卻又不會太肥,再加上杏仁片,根本讓人欲罷不能。
蘭桂均蘭師傅對做菜這件事的“匠心”令人折服,他曾說過:“在我看來,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為美食奉獻我的所有,這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