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至21日,筆者隨“CTJA中國媒體旅游記者聯盟東臺行”的團隊走進沿海濕地,實地考察了今年7月剛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條子泥濕地,以及圍繞濕地自然環境形成的諸多互補產業。“天空之鏡,時光之林”,東臺將它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展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知名自媒體、著名攝影師,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面前。
19日當天,旅游記者聯盟成員陸續抵達“東臺黃海森林溫泉酒店”。酒店掩映在一片水杉林當中,遠離喧囂,偶然聽到幾聲雉雞“嘰嘰”的叫聲,尋時已不見蹤影,只剩下那被秋暈染的林。我心中竊喜,為這偶遇的、美好的小確幸。
說到“幸運”,水杉可謂當之無愧。過去專家曾一度認為“孑遺植物”水杉早已滅絕,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植物學家才在湖北、四川交界處“謀道溪”發現了幸存的、樹齡約四百多年的水杉巨樹。其實相比已經滅絕的生物,包括你我在內的現存生物,都是千萬分之一的幸運兒。而我們這些幸運兒的家園,更是占據著宇宙中無與倫比的幸運。
步入“東臺黃海森林公園”時已是林間夕陽上。看著時光在林中流淌,那些當年知青種下的水杉樹,而今已高大挺拔、直至蒼天。漫步棧道,身旁是一排排水杉,被秋風染紅,被殘陽映亮。
一夜安睡之后,旅游記者聯盟成員在天色破曉之前便“悄悄出動”,趕到了條子泥海岸。彼時天邊已然泛起魚肚白,空中有淡淡的云層,既能在太陽躍出海面前映襯出彩霞,又不會遮蔽稍后的初陽——我們一邊感謝幸運之神的又一次眷顧,一邊守候灘涂日出。云霞逐漸由青藍轉為粉紫,再轉變成紅橙色,太陽呼之欲出。嬌艷的初陽躍出海面,昊天滄海交相輝映。
東臺是難得的同時具備森林、海洋、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的地區。保守估計,每年至少有三十萬只候鳥會在遷徙過程中在此棲息。在眾多候鳥中,一種小型涉禽“勺嘴鷸”是這里的明星。它備受關注的原因,是因為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物種,據估計只有不到五百只。
據統計過半數量的勺嘴鷸在遷徙過程中會選擇在東臺條子泥灘涂調整棲息。它們選擇這里作為換羽地,停留三個月左右。勺嘴鷸對遷徙中棲息地的“挑剔”行為絕非個例,其它一些鸻鷸類候鳥,也有類似的現象。雖然還沒有明確研究表明它們為何對東臺條子泥情有獨鐘,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只有保護好條子泥這樣世界難得的候鳥遷徙棲息地,多給其它生物一些自由生存的機會,大自然才會給我們相應的美好生活的回報。
而眼前的美好便是,要去弶港吃午飯了。
弶港鎮坐落在東臺境內的黃海之濱,是全國著名的漁港,海洋生物極為豐富,海產品資源得天獨厚。盛產多種魚、蝦、蟹、貝類,包括梅童魚、鰳魚、無沙泥螺、竹蟶、鰻魚等海味佳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這里的文蛤,文蛤素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東臺的文蛤因生長在這片“世界聞名”的優質灘涂,肉質更有嚼頭,更為肥美鮮嫩。而銀鯧魚因為刺少肉嫩,又因曾無法人工養殖而被食客們奉為珍品。近兩年來銀鯧魚人工養殖雖有所突破,但技術并不成熟,尚還不能規模化產業化出產。
飽餐海鮮之后,媒體行成員回到條子泥灘涂岸邊。當日由于是小潮,鳥兒們也沒來“趕海”。東臺條子泥灘涂不僅在大潮時能見到大群前來覓食的各種鳥類,有時還會遇見“一線潮”奇觀。潮起潮落,帶走了灘涂上鳥兒、魚兒、螺兒的印記,只留下了條子泥的肌理。
一天的行程緊湊又匆匆,一晃已是入夜,穿行于“東臺黃海森林公園”的水杉林中,漫天繁星,爍爍于林間,那是宇宙遙遠的過往。幽暗中來到林深處,一座名為“森林烏托邦”的木屋。CTJA中國媒體旅游記者聯盟的伙伴們在此暢談采風心得,交流觀點。到今年,旅游記者聯盟已經成立了13年,作為聯盟的創建者之一,聯盟主席白艷女士一路走來頗有感觸,從曾經主流媒體的“渠道為王”,到網絡媒體崛起后的“流量為王”,再到新媒體勢力發展的“內容為王”,旅游媒體的不斷變化可謂日新月異。
CTJA中國媒體旅游記者聯盟作為成立時間長,參與成員多,媒體資源豐富,專注于文旅傳播的的平臺化組織,目前已經為國內外各旅游目的地策劃組織了上百場媒體行活動,這些活動不斷優化,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個性化,傳播渠道也更加立體、精準化”。
媒體行的最后一天,旅游記者聯盟的媒體人們來到了全國最大的發電站“風光漁”,據介紹“風光漁”是東臺沿海灘涂綜合開發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地按照集約集聚的開發理念,形成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的“風光漁”立體開發模式,實現灘涂資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其綜合利用模式為全國首創、獨樹一幟。東臺的清潔能源“風光漁”項目,印證了東臺相關領導所提及的“東臺一直把生態保護放第一位”的話絕非虛言。
弶港“龍王古寺”是媒體行的最后一站。龍王古寺是一座佛寺,但通常來說“龍王”不居于佛寺中,全國只有五臺山“五爺廟”等極少數廟宇有“龍王”。龍王古寺始建于宋朝,因此地漁業發達而香火旺盛,據介紹當地的漁民每次出海前都會來到這里祈福保佑出海平安。佛母寶殿大佛的袈裟是用20多公斤黃金金箔貼金的,它全長38米高12米,2016年臘八節開光的時候,人們往佛身里面裝了金心銀膽和珍珠瑪瑙作為五臟六腑,寓意它生命永續。
東臺條子泥灘涂生態保護在行動,中國媒體旅游記者聯盟的考察在進行。山河遠闊,我們執筆揚歌,專業媒體的深入考察加生態東臺的綠色發展踐行定能在這個冬日里碰撞出熱烈的火花。用我們切實的行動,感動更多身邊的人,讓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深入人心。還明天以美好,還自然以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