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年09月03日 第 07 版 本報記者 柴逸扉 陸培法)
1號店官網上售賣的月餅 柴逸扉攝
部分奢侈品品牌
中國游客在倫敦奢侈品店搶購 資料圖片
朋友圈的代購熱 柴逸扉攝
再過20多天,“中秋”、十一假期即將到來。依照往年的情況,這時大閘蟹、月餅開始預售或上市。相比于過去,今年的價格將如何變化,是否有天價“產品”?
除此之外,高檔煙酒、海參魚翅、國際知名品牌的皮包、服裝等奢侈品購買,打高爾夫、養藏獒等高消費方式,在經歷多年的“高溫”后是否有所“退燒”?通過采訪,記者發現,中國消費品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但仍存在一些“瘋狂”的行為。未來發展需要注重個性化需求。
奢侈品價格怎么變?
近日,記者打開京東商城官網,在其搜索空格中鍵入“海參”兩字,頁面上一下子彈出了70多種包裝特別的海參產品。在這70多種高檔海參成品中,記者發現只有一種價格超過千元,其余竟然都在400元以下!
而在一向以集團消費、銷售價格列為京城最具鰲頭的華貿中心,記者實地了解后發現,海參專柜早已面貌一新。據售貨員介紹,半年之內海參干貨銷售價格跌了一半。由于現在沒了龐大的集團消費群體,數百元一例的價格占據主流,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的天價海參已經無人問津。
“以往家庭消費在總銷量中占比三成,現在至少可以達到七八成。”大連一家海參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海參消費中,以往禮品及餐飲市場主導的情況發生明顯變化,家庭消費已經占據主流。因此,如何迎合這部分消費群體的需求,已經成為同行們都在思考和打拼的重點。
針對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各大商家現在就忙著推出花樣繁多的月餅、大閘蟹銷售計劃。不過,在天貓、中糧、一號店等購物網站,大閘蟹的價格基本在30—50元一只,而月餅即便是禮盒,通常也在200元以內。在普通商場超市這樣的線下賣場,“天價”月餅、大閘蟹基本難覓蹤跡。
與兩三年前相比,價格出現下降的還有高檔酒水。通過市場調查,記者了解到目前500ml的53度飛天茅臺價格為1159元,52度五糧液的價格稍低,網上商城顯示的價格在800元左右。不過,最近茅臺酒又上升30多元,但屬微調范疇。在高檔白酒帶動下,一些知名的中檔酒也開始降價,如洋河藍色經典海之藍,曾一度漲至188元/瓶,現降至149-168元之間,天之藍每瓶從415元降到378元。
此外,針對中國市場銷量下降的實際情況,皮包、服裝等奢侈品的許多品牌都祭出降價大旗。近半年來,先是香奈兒較早宣布下調中國內地售價,同時上調歐洲售價,升降幅度均為20%,調價后兩地價差不超過5%。之后,化妝品牌也開始降價銷售,蘭蔻、雅詩蘭黛、雪花秀、蘭芝等品牌的化妝品都宣布調價,降幅最高達到12%。與此同時,2014年也是奢侈品關店最多的一年,其中波士和菲拉格慕分別關閉了7家和6家門店,杰尼亞關閉了6家,博百利關閉4家,波士關閉的大多是男裝店。
不過,據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天價月餅仍然換著花樣出現,其中線上銷售成為新渠道,以禮品卡、禮品券等形式藏身電商,賣得“不亦樂乎”。不少星級酒店還通過推出“至尊禮盒”的方式——將月餅與大閘蟹、鮑魚、紅酒、茶葉等高檔商品捆綁銷售,價格也飆升至千元以上。
更夸張的是,某商家直接用印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卡片作大閘蟹禮品券售賣,不同價位的禮品券上印有不同標語,最貴的“至尊級”價值3698元,可領取10只螃蟹,印的則是“愛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利用職位的腐敗行為得到遏制,仍有人頂風而為,轉而利用更為隱蔽的手段。隨著腐敗行為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相應的監督措施,也應該提上日程。
奢侈品價格為什么變?
“剛來的時候經常接大單子。比如一位先生臨過年的時候來,一買就是12塊同一款式的手表,而且特意囑咐要包得好一點,說是要送禮用。”在北京朝陽區某商場的一家江詩丹頓專賣店,店員小趙向筆者談起了這兩年店內顧客類型的變化。
“那樣的手表一塊價值5萬,12塊無疑是個大數目。但現在這種‘只問最好、大量同款式購買、要求精美包裝’的購買方式已很少見,大多數顧客都是精挑細選、少量購買。”
貝恩公司年度報告分析指出,去年中國奢侈品市場8年來首次出現下跌,較2013年下跌1%,這與中國的大力反腐不無關系。其中腕表、男士服裝下跌和箱包增速放緩是導致2014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消費下跌的主要原因。報告還顯示,44%的被調查者是為自己購買奢侈品,配偶及家人占比為21%及23%,用于商業送禮的僅為7%。
除了國際知名品牌的奢侈品價格及銷量在國內下降,其他高檔煙酒、月餅、大閘蟹等也因為八項規定的出臺出現降價趨勢。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高端白酒業受到很大沖擊,其中53度飛天茅臺酒和52度五糧液酒的價格比最高價時下降30%左右。去年各地高檔酒店的高檔菜肴銷售明顯下降,燕窩、鮑魚類產品下降約40%,魚翅下降70%以上,高檔酒店的食品禮盒銷售額下降約45%。
“雖然過去奢侈品消費旺盛,但其實那是一種不正常的‘虛旺’,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不相適應。之所以存在這種情形,一方面是因為商人靠不正當渠道獲得錢太容易,另一方面則是公款濫消費的存在。”在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看來,此前繁榮的高端市場消費是一種“泡沫”,反腐則是讓這個泡沫提早破滅,早日回歸到理性的軌道上來。
另外,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逐漸壯大,過去一味求高價、求奢華卻不講品位、講個性的消費方式正在改變。雖然部分年輕者也有能力購買奢侈品,但是“質量”“實用”“新穎”等因素會替代“炫富”獲得優先考慮。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2014年奢侈品研究報告的作者布魯諾·蘭納表示,對于商品的購買年輕客戶表現出了“精致”的態度。“與眾不同”“衡量性價比”“注重奢侈品帶來的品質與精神愉悅”,成為他們比“炫耀”更關心的話題。
“如果買路易威登的包還是只停留在‘露商標’的階段那就太‘土’了,這和買A貨(高端仿冒品)有什么區別!”熱衷奢侈品購買的凌陽告訴筆者,自己可以挑商標不顯眼的商品來買,而手感、質地、色彩和細節加工是她挑選商品的主要考慮因素。
還有像打高爾夫、養藏獒等行為,業內人士分析,它們成為奢侈型消費方式離不開過去政府官員和有錢人們的“寵愛”,再加上鼓吹、炒作,使得享受這些消費方式成為有地位、有錢者身份的象征。不過,這種泡沫在當下日漸破滅,因為官員享受這種消費很可能會受到嚴厲懲罰。
奢侈品市場
路在何方?
“往年球場里有不少官員,包括那些已經落馬的都是這里的常客,身邊還總會跟著四五個企業家。從去年底開始,來打球的官員基本沒有了,原先跟班來的企業家也光顧得少了。”2015年4月,深圳沙河高爾夫球場,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描述起了2014年前后的球場生態。
“現在的球場要想繼續生存甚至發展得更好,需要通過降低打球費用、成立球場聯盟、在社區推動和普及高爾夫球運動等方式,使其回歸‘體育運動’的本質。如今非節假日花幾百元就能打一場球,已大大降低了打球的‘門檻’。希望吸引更多的城市白領及其他年輕人參與。”
高爾夫的轉型是奢侈品市場上消費變化的趨勢之一。其他高檔消費品如煙酒、大閘蟹、月餅等也開始刮起“平民風”,用簡約但個性化的包裝、量少價低的銷售形式吸引大眾客戶。就連營銷廣告也主打親情風、團圓風,而不再是過去的“尊貴奢華”“帝王品質”。
實際上,個性化、差異化也是適應奢侈品市場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告訴記者,未來奢侈品的吸引力不能只停留在品牌本身上,而要更多地用創新來吸引人。“就目前來說,很多產品也有‘限量款’。這符合年輕客戶‘消費不求撞車’的需求。”
“不論門店還是網絡渠道,未來都不再是走‘你賣什么,我買什么’的路線。假如這些品牌的門店、會所如果能提供互動式體驗,讓客戶享受搭配、制作、分享奢侈品的感受和經驗,那么實體店依然可以生意興旺。而互聯網平臺也需要為客戶提供‘互動環節’,讓客戶參與設計與創新,滿足‘私人訂制’的需求,這樣奢侈品營銷才能有新的發展。”
郭夏的觀點正在成為部分奢侈品品牌的調整策略。比如,古琦最近在上海開了一家餐廳,路易威登在杭州西湖景區開了一家新店,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電商競爭壓力和奢侈品零售業的衰退趨勢,實體購物中心提供了更多與生活類消費相關的門店,也更加關注體驗式消費。
當然,也有部分人認為,對于國際知名品牌的奢侈品,中國的消費需求仍旺盛,并沒有呈現下降態勢。反腐及八項規定雖然影響了國內市場,但精明的消費者在比較價格之后選擇了在海外購買。因此,所謂的“下降”只是根據國內有效渠道統計的下降,所謂的“理性”也只是在價格對比選擇上的“理性”,而不是針對產品本身。
全球咨詢公司貝恩發布的《201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但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中國內地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上漲9%,達到3800億元。
不僅出境旅游“血拼”購物,QQ、微信朋友圈代購沖擊國內實體店的銷售,跨境電商的繁榮也從另一方面沖擊了傳統奢侈品的市場。比如希思黎、雅詩蘭黛、嬌韻詩等高端化妝品牌,都開設了自己的在線購買商城。
“我可以獲得更多的品牌選擇,并非一定是在中國有門店銷售的品牌。很多品牌都非常好,只是還沒有到中國開店,但我可以在跨境電商平臺上買到。”凌陽告訴記者,例如在中國網站標價2.9萬元的英國巴寶莉風衣在日本僅售33萬日元(約人民幣1.75萬元),而在法國則為2395歐元(約人民幣1.72萬元)。
奢侈品市場的未來走向,是否能真正回歸理性,仍需我們冷靜觀察,拭目以待。
再過20多天,“中秋”、十一假期即將到來。依照往年的情況,這時大閘蟹、月餅開始預售或上市。相比于過去,今年的價格將如何變化,是否有天價“產品”?
除此之外,高檔煙酒、海參魚翅、國際知名品牌的皮包、服裝等奢侈品購買,打高爾夫、養藏獒等高消費方式,在經歷多年的“高溫”后是否有所“退燒”?通過采訪,記者發現,中國消費品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但仍存在一些“瘋狂”的行為。未來發展需要注重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