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大規模進軍城市,方便人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同時,以摩拜為代表的智能共享單車平臺,進過一年的沉淀積累,已經產生大量的出行數據。4月12日,摩拜單車發布了全國首部《共享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首次全面展現共享單車通過交通模式創新、促進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初步成果。
該報告采用了摩拜單車大數據平臺運營一年來的海量數據,并結合36個城市近10萬份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共享單車出現前,小汽車出行占總出行量的29.8%,自行車只占5.5%;共享單車出現后,小汽車占比總出行量比例明顯下降至26.6%,而自行車騎行的占比翻了一倍至11.6%。
其實大家也能感同身受,身邊騎摩拜出行的人越來越多,早晨地鐵站繁忙的共享單車情景也能看出,特別是在假期短途出行共享單車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共享單車已經成為我國繼小汽車、公交、地鐵之外的第四大出行方式,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翻番至11.6%,實現了“自行車王國”的人性化復興。
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共享單車投放后,用戶使用黑摩的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3%。摩拜還以北京某個地鐵站為例,說明了共享單車出現后,周邊黑摩的司機的“慘狀”。原來200多輛黑摩的,現在只剩下50-60輛,司機收入原來有每天200元,現在70%的司機都轉行了。
此外,摩拜《共享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還透露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和城市畫像,“早起之都”北京出行早高峰的出現早于其他城市,“敬業之都”上海則有最多的人將共享單車作為通勤的輔助手段,成都用戶的騎行目的地多為休閑娛樂場所,因此當之無愧“休閑之都”,而“不夜之城”深圳在午夜至凌晨時段的騎行熱度遠高于其他城市,浪漫之城的廈門,用戶騎行目的多為公園、島嶼等浪漫場所。
這些數據都是建立在摩拜龐大的用戶群體上的,摩拜單車已覆蓋北上廣深等國內外50個城市,繼續穩居全球第一大智能共享單車平臺,總用戶數達到300萬,有了這些基礎,在利用大數據分析,摩拜可以得出出行行業權威數據,有助于摩拜下一步的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