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色星期五悄然來襲,很多人對國際品牌的消費熱情又開始高漲。中國人對國際品牌的強大消費能力毋庸置疑,據說國際品牌消費市場四分之一的銷售額都是中國人貢獻的。然而,正是這樣一群有品牌消費能力的人,卻給人留下了 “掃貨”、“暴發戶”的形象。
為什么中國這么強的國際品牌消費能力,卻把消費流在了日本、歐美等地區,沒有對中國經濟帶來太多實際的拉動?研究表明,與國外購買國際品牌相比,在中國購買奢侈品的價格一直是全世界最貴的,例如同樣一件杰尼亞西裝在意大利退稅后的售價在一萬左右,而國內專柜的價格卻會超過2萬元,這種同一產品價格卻遠遠高于國外的現象,一直飽受國內消費者詬病。
是什么造成奢侈品品牌價格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的冰火兩重天?原因在于大品牌在中國地區的高端定價策略、中國自身的關稅、增值稅及消費稅,共同推高了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
1.稅率影響
由于中國市場較大,國際品牌對于特許權使用費的征收額度并不高。而就關稅來說,我國加入WTO以來,整體關稅水平大幅下降,進口關稅平均水平已降到8%~9%,與WTO發達國家成員國之間4%~5%的關稅水平差別并不大。但在美國,所得稅是主要稅種,其流通環節的稅就相應低,反映在商品價格上就比較低;而中國主要的稅是在流通環節,增值稅是主要稅種,因此反映在商品價格上就比較高。還有一個稅種是消費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中的《消費稅稅目稅率表》,中國目前消費稅有3%~45%共25個不同檔次的稅率。一般進口化妝品進入中國市場要收三種稅(我國國內的復合稅收制度):10%進口關稅+17%的增值稅+30%的化妝品消費稅(增值稅在關稅的基礎上收取,而消費稅在增值稅基礎上收取)。但稅并不是造成品牌抬價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奢侈品進口綜合稅率最高的是印度,但印度進口奢侈品的價格卻低于我國;我國的綜合稅率在印度之后,但奢侈品價格在全球市場中定價最高。
2.國內流通成本
在內地頂級品牌市場尚未完全放開之際,借助代理商來打響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是奢侈品牌慣用的策略。而當這些大牌在國內站穩腳跟之后,品牌形象最大化基礎上的利潤訴求成為他們的出發點。而國內流通成本高的原因在于商業地產租賃及其他各方面成本相對較高所導致。
3.品牌地區定價差異化
品牌的區域定價又叫“分區定價”,即把品牌產品的銷售市場劃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區域,在每個區域內定一個價格,不同的區域市場采用不同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在經濟后發展國家或地區市場,奢侈品的定價會高于經濟發達地區。奢侈品牌在全球的定價策略基于價值定價,奢侈品的價值即在于它們的排他性,通過這種排他性,更多賺取該地區富人的利潤,這種定價規則可以稱之為“半饑餓定價規則”(始終讓市場處于半饑餓狀態,使少數人擁有奢侈品。)在全球范圍內,奢侈品牌通常根據歐洲、美國、亞洲3個不同區域制定零售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奢侈品價格平均比中國香港市場高出45%,比美國市場高出51%,比歐洲市場高出72%。
所謂壟斷歧視性定價,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把國內虛高的產品價格打下去,把龐大的品牌消費能力留到國內?雖然目前很多海外購平臺也在致力于改變地區差異化定價的問題,但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整合供應鏈開始,供應鏈是一家電商最關鍵的部分。
而目前在供應鏈整合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時尚垂直電商尚品網。尚品網在成立之初就重視并開始著手整合供應鏈,對輕奢資源有明顯價格優勢的歐美地區進行整合,隨著2013年年底跨境電商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加速了這項業務的推進,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整合全球供應鏈,尚品網于2015年正式推出全球購業務。
尚品網與數百家的海外供應商通過商業合同的模式引進了大量新款產品及海量的品牌,直接打破了品牌的地區定價壟斷,無縫的將海外有優勢資源的地區引入給中國消費者,價格一步到位,讓國內的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海外專柜的價格。
正因為尚品網的供應鏈整合,中國消費者想要“低價”買到國際品牌,再也不用去國外那么麻煩了。而事實上,尚品網在三年前就將國外的“黑色星期五”大促節引進中國,今年隨著海外購業務的進一步成熟,已經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比歐美專柜更低的價格,活動期間所有國際品牌更是五折封頂。而5-7日的快遞速度,也比國際直采更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