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稍顯意外的是,韓國明星鄭淳元也出現在《我愛媽媽》中。“就算死在去中國的路上,我也一定會去看你的演唱會”,“你沒在的時候,我聽到你的聲音才能活下去”,母親對兒子的這種摯愛話語,足以令人感受到母愛的厚度。而受職業特征所限,鄭淳元也和其他中國男星一樣,對母親心懷歉疚,愿意補償。
《我愛媽媽》提出了不只是中國存在的一個沉重命題,在快節奏、現代化、被社交網絡綁架的生活中,孩子們如何關照到年邁母親的失落與焦慮。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在大家庭團聚的時刻,不但孫子、孫女在玩手機,兒子、女兒也在玩手機,凝望孩子們每人親密地抱著一個手機,老人們的心情可想而知。親情很多時候不是被所謂的“忙碌”、“生存”所沖淡的,而是被趨于麻木的心靈、缺乏關懷的耐心而變淡的。
欣賞明星風采已經成為《我愛媽媽》的次要價值,這檔節目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它給現代人內心帶來的刺痛感。我的一位朋友在看完一期節目后,決定在給母親過完生日后,留在家鄉多陪母親一周。我想,凡是看過這個節目為人子女者,多少都能夠將內疚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哪怕這力量不足以支撐多久,只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為母親多帶去一些關愛,也是有價值的。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曾如此描述;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也寫過,“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論語·為政第二》更是有這樣的描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些孝道名言曾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厚重的一部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孝道也在經受著新觀念的沖刷,在平等和獨立意識的潮流之下,子女與父母的關系難免遭遇損耗。
《我愛媽媽》倡導的自然是對傳統孝道進行回顧,于細節間呈現出對孝道中蘊藏的道理一種眷戀,但節目的表達卻不是守舊、復古的,相反卻采取了一些新鮮的創意方式,來展現現代年輕人對于孝的理解以及在行孝時的一些“時尚”做法,比如張國強為母親辦一場個人演出,鄭淳元邀請自己的母親去參加在上海的演唱會,這些都未曾寫到過《孝經》、《論語》中,但的的確確,卻能讓母親感受到兒子的孝意,體會到身為一名母親的自豪。
“陪伴是最好的愛”,這是近年來風靡社交網絡的一句話。把更多的時間交給誰,誰就是最愛,這是無可反駁的一個道理。《我愛媽媽》把這個道理無聲地融入到了節目內容中。我們每一個人來給自己的時間做安排時,排在前面的肯定是工作、事業、金錢、利益、老婆、孩子、名利……母親的名字,永遠是靠后的。其實要做的改變無須太大,正如同《我愛媽媽》所展現的那樣,在一定的時間里,讓母親感受到你足夠的重視,在言行中,表達出對母親最真實的情感,這就會讓母親感到足夠快樂了。
《我愛媽媽》還在繼續,在它結束之后,希望還會有同類節目接檔,把親情的重要性繼續強調下去,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