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表面15~25公里處,聚集了大氣中90%的臭氧,我們將這一層高濃度的臭氧稱為“臭氧層”。臭氧層對紫外線有很強的吸收作用,能夠有效地阻擋紫外線對地表生物的傷害,而我們的眼睛則是對紫外線最為敏感的部位。研究表明,波長為230毫微米的紫外線可以全部被角膜上皮吸收,而波長為280毫微米的紫外線對角膜的損害最大,更不用提波長為290~400毫微米的近紫外線了,它們是導致白內障等眼科疾病的元兇之一。
由于太陽輻射角的不同,低緯度地區的紫外線強于高緯度地區,因此,紫外線對于眼睛的傷害也十分明顯。特別是有些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云霧塵粒少,大氣和地面對紫外線的吸收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紫外線的輻射量。而此時,我們就需要通過佩戴太陽鏡等方式,降低紫外線對雙眼的影響。然而紫外線卻是一種難以被覺察到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佩戴太陽鏡的積極性,一般消費者也只選擇在夏季日照強烈時才佩戴太陽鏡。
對此,絲路·太陽鏡指數的研發和推廣就顯得尤其重要。作為一項既具有公益性質,又具有眼鏡行業標準的公益氣象指數,絲路·太陽鏡指數研發的初衷就是改變現有的太陽鏡購買習慣,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太陽鏡時,不僅要追求款式的新穎度和佩戴的舒適性,還要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不同的紫外線輻射強度、不同的光照強的等,更科學、更合理地選擇和佩戴太陽鏡。
雖然此時,絲路·太陽鏡指數仍然顯得稚嫩,也更偏向科研化和數據化,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絲路·太陽鏡指數必將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并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太陽鏡佩戴提出更全面、更具實際意義的指導方案。在此,我們不妨放開思維,從現有的時尚科技中,提出更多適合絲路·太陽鏡指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創想!
絲路·太陽鏡指數未來創想——讓查詢更便捷
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發布的一款“拓展現實”眼鏡,它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沖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無疑,谷歌眼鏡的推出給了絲路·太陽鏡指數一個可以參考的發展方向。
未來,我們可以嘗試在移動終端中植入太陽輻射感應系統,通過感應系統自動測評當天的太陽鏡指數,并根據絲路·太陽鏡指數的等級范圍給予人們佩戴太陽鏡的提示。
絲路·太陽鏡指數未來創想——讓分享成為可能
從2006年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到2010年Novell與云安全聯盟(CSA)共同推出“可信任云計算計劃”,互聯網的云數據庫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解決了數據集中與共享的問題。
而絲路·太陽鏡指數或可借勢云數據庫,讓人們隨時隨地查詢世界上任意一個地方的太
陽鏡指數,這將為旅游和外出的人們提供更多的便利。
編后語
科技總在不斷進步,絲路眼鏡對于未來的千萬種可能也在不斷創想中。未來,絲路·太陽鏡指數將在科技的搖籃中茁壯成長,并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將為更多關愛雙眼、喜歡太陽鏡時尚的人們帶去關懷,而未來,也將給予絲路·太陽鏡指數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