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C認證往往被表友們稱作“天文臺認證”,實際上這并不完全準確。天文臺認證是一個更加古老的范疇,采用更加嚴格的檢測標準。航海鐘是17世紀晚期發明出來的,當時遠洋航行沒有其他的技術手段測量經度,只能用能夠獨立準確計時的航海鐘記錄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線處的時間,并與船只所在位置的正午時間對照,通過時差與經度差的關系換算出所在的經度位置。因此當時的遠洋航行對航海鐘的精準度要求非常高。18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地的主要天文觀測臺都承攬額外的鐘表檢測認證業務,包括英國的Kew天文臺,法國的Besan?on天文臺,瑞士的納沙泰爾和日內瓦天文臺等都定期組織以航海鐘為主的計時裝置檢測認證,還對不同鐘表廠的產品進行精準度、穩定度的打分和排名。因此這種鐘表質量檢測被統稱為“天文臺認證”。勞力士在品牌發展早期就是靠天文臺認證(1920年代)和出色的防水性能打開的局面。
而COSC則是一家瑞士的獨立非營利機構,1973年才建立起來。是由伯恩、日內瓦、納沙泰爾、索洛圖恩、沃德五個鐘表廠集中的州,與瑞士鐘表工業聯合會共同發起設立的。目前又有比爾、圣伊米耶、力洛克三處獨立實驗室。COSC是法文:“瑞士官方計時裝置檢測機構”的縮寫。實際上已經與天文臺沒有直接的聯系了。COSC秉持的機械表檢測標準符合ISO 3159的規定,核心的精準度要求是日差在-4秒到+6秒之內。這并非一個特別嚴格的標準,像百達翡麗、積家等頂級瑞士表廠的機芯都可超過這一水平。甚至日本、德國的一些腕表產品也可超過這一要求。以往的天文臺認證是打分、排名的形式,而COSC則是設定一個最低限度,通過的都可成為Chronometer。這正是當代COSC不適合翻譯為“天文臺認證”的核心原因。據稱只有1966-1967年,芝柏基于其32A號機芯出品的670余只腕表(下圖),真正獲得了納沙泰爾天文臺的高分,其他的現代機械表其實都不能叫做“天文臺”了。

目前COSC還對石英機芯進行檢測認證,只不過要求更加嚴格,日差在-0.07秒到+0.07秒的石英機芯才可稱為COSC認證。同時,無論是機械表還是石英表,COSC只是對機芯而不是成品腕表進行認證,檢測時安裝的表盤為標準白盤,通過認證的機芯再發回表廠進行最終的組裝。

2012年,COSC一共認證了178萬只機械表機芯,5.2萬只石英機芯(其中3.5萬只為百年靈)。勞力士通過COSC認證的機芯為78.7萬只,歐米茄為56.7萬只,百年靈為16.4萬只,美度為6.6萬只,天梭為5.3萬只,沛納海為2.8萬只,蕭邦為2.5萬只。

2013年,COSC一共認證173萬只機械表機芯,6.8萬只石英機芯(其中5.6萬只為百年靈)。勞力士認證81.9萬只,歐米茄48.0萬只,百年靈16.4萬只,美度和天梭均為7.8萬只左右,蕭邦2.2萬只,沛納海2.1萬只。
基本上勞力士、歐米茄、百年靈、美度、天梭、沛納海、蕭邦這七大品牌支撐了每年超過90%的COSC認證總量。ETA公司也會將部分機芯拿給COSC的實驗室認證后再售賣給不同的表廠。百年靈一向聲稱所有的腕表均通過COSC認證,其16萬多只的認證數量也與其年銷量基本吻合。勞力士80萬只左右的認證數量基本與年銷量接近,甚至稍高,有分析認為勞力士的小部分認證機芯并不會在當年就組裝銷售,甚至有部分機芯進行反復檢測以保持品牌COSC認證最高、每年平穩上漲這一漂亮數據。

這七個重點品牌的機芯生產基地均位于所謂“汝拉山”產區附近(天梭、美度位于力洛克,勞力士位于比爾,歐米茄、百年靈位于格倫興,蕭邦位于弗勒里耶,沛納海位于納沙泰爾,如果加上圣伊米耶的浪琴和豪雅,估計基本上囊括了全部的COSC認證機芯),這里的表廠大多采用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而傳統的日內瓦和汝山谷品牌,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積家等則仍部分采用手工打磨和制造,因此相對不夠重視COSC認證。
無論如何,對于年銷量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天梭)計的這些大眾名牌而言,COSC認證仍然具備一定的積極意義。近年來業界也有一些呼聲,希望能進一步提高COSC的認證門檻,或推出COSC“超級版”認證,以拉開“文藝手表”和“普通手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