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抽查“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性價比優于進口同類產品”的結論,卻沒有受到外界認可,許多人甚至認為抽查結果不足信。可見,要全面恢復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一方面國產品牌奶粉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保證質量,避免再次出現影響消費者信任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也要設法改變部分國人存在的“奶粉媚外”心理。
首先,國產奶粉必須以產品質量恢復消費者信心。實際上,中國乳業發展20余年的歷程,取得了國外數百年取得的成就,但由于規模擴張過快、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爆發了一系列突出矛盾。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業經過嚴格整頓,在奶源建設、生產管理、產品檢驗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一些品牌企業,企業管理水平、質量控制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升。目前需要進一步改進的,主要是加強對一些非主流品牌的管理,防止害群之馬破壞了消費者對國產品牌本已脆弱的信賴心理。
其次,對所謂“洋品牌”奶粉也要客觀對待。5月1日起,《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開始實施,明確規定進口乳品標簽上要“標注獲得國外獎項、榮譽、認證標志等內容,提供經外交途徑確認的有關證明文件”。這一新規就是要讓那些打著“洋品牌”旗號,實則是利用消費者媚外心理的“假洋品牌”奶粉企業無機可乘。并且即便是一些真正的進口奶粉,也曾因某些管理或生產環節的細小原因,導致部分產品出現問題。對此,消費者也要有清醒意識。
再次,要以更加充分、對稱的信息,支持消費者合理選擇。近年來,有個別媒體在報道奶粉質量時,有夸大甚至扭曲事實的傾向,成為影響消費者“奶粉媚外”的重要因素之一。2012年,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專家對我國發生的包括乳品在內12個食品安全熱點話題經過評估,發現其中10個事件屬于誤讀標準或信息不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前新西蘭官方證實該國某乳制品檢測出雙氰胺殘留,新西蘭媒體在報道時不僅全面說明事件來龍去脈,并引用科學數據說明微量雙氰胺對人體沒有損害,避免了消費者出現恐慌。這說明,監管部門既要充分對奶粉企業加強監管,也要給公眾更充分的信息,否則將導致我國消費者不得不高價購買質量并不上乘的洋奶粉,而我國的乳品企業將長期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