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虧損,卻還不知疲倦地揮舞價格的屠刀;年年的虧損,卻能造出漂亮的賬本和數據;年年的虧損,每每還能博得融資的青睞”,國美在線董事長牟貴先一篇《電商悼詞》,痛陳“病態”的電商行業,引發行業關注。
牟貴先將去年的“8·15”價格大戰定性為“扒下了太多張的畫皮”,暗指京東等電商發起的偽價格戰。他哀悼眾多死去的團購網站、垂直B 2C等電商,指出價格戰是行業惡性競爭的“罪魁禍首”,呼吁“幸存”的電商向過去病態的不良競爭模式說再見,走正常健康運營的道路。牟貴先發難背后,是電商“價格戰可能死,不戰必然死”的尷尬局面———雖然牟貴先宣稱要用供應鏈、購物體驗等擁抱客戶,但習慣于“比價”的用戶,會輕易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嗎?“追求利潤,重視客戶體驗”的商業模式,能跑贏“犧牲利潤,注重成長”的激進經營模式嗎?
價格戰屠戮
牟貴先就“倒下去”的電商進行了梳理:他們有的姓“團”(團購網站),很年輕,本該有著更好的未來,本該帶來更多的創新與想法;他們有的姓“垂”(垂直電商),很資深,本該有著更精細的運作,本該烹制出更大塊的蛋糕。但“抵不過長期野蠻價格戰的屠戮,倒在了這片土地上,煙消云散”。
以團購網站為例,中國電子(0.97,0.02,2.11%,實時行情)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團購網站累計誕生總數達6177家,累計關閉3482家,死亡率達56%,運營中數量為2695家。而垂直電商亦生存多艱:維棉倒閉,紅孩子賣身蘇寧,服裝垂直電商初刻被凡客收購……倒閉、出售、裁員成了垂直電商的關鍵詞。
牟貴先認為,如果再讓價格戰把大家都打死了,只剩下一兩家電商后,那么可以想象,“壟斷誕生,就不會存在‘消費者是上帝’的說法了”。他呼吁行業拋棄“銷售技巧的誘騙與打腫臉充胖子的價格比拼”,回歸“零售”這一電商本源。
失血之痛
牟貴先“哀悼”死去的電商,也在“哀悼”自己憂傷的業績。
去年國美電商銷售雖然實現同比增長119 .1%至44 .10億元(含稅),但虧損率達15%~20%,分攤至上市公司的虧損近5個億。
蘇寧去年電商銷售收入已達167.16億元,增幅157.9%,但也深陷虧損泥潭。蘇寧易購[微博]執行副總裁李斌曾透露,易購整體毛利率約為7%左右,費用率則在8%左右,虧損一個點左右。這也意味蘇寧易購去年至少也虧了1.6億以上。
蘇寧在年報中抱怨:大批的互聯網企業在境外資本的支持下不計成本,純粹依靠價格競爭,對市場進行掠奪式的占有,不僅對國內傳統零售行業產生影響,也對制造業和市場規范秩序造成了破壞,和牟貴先的悼詞不謀而合。
用短跑的速度長跑
對于目前還幸存的電商來說,活下去,是推動他們向前快速飛奔的動力,他們必須用短跑的速度進行一場長跑,稍一松懈,就會有覆滅之虞。
以新蛋為例,這家在美國早已實現盈利的電商,在中國卻每況愈下,經營慘淡。外來和尚難念本地經:在中國電商紛紛賠錢賺吆喝,多手段降價促銷的情況下,中國用戶已經習慣運費全免、當天送貨的消費習慣,而在美國,新蛋美國始終延續著用戶支付運費與3天送貨的運營規則;
此外,外資電商鮮有風險投資眷顧,多靠實際經營利潤獲取投資收益;但國內電子商務可以忍受一段時間經營虧損,只要得到網站高流量與收入高增長,就能賺風險投資機構兜里的錢。
“目前國內所有的電商都在燒錢,要看燒錢燒回來什么東西,但沒有發展節奏、不會燒錢的電商企業更會先死。”凱鵬華盈合伙人周煒說。
新七天CEO左英杰向南都坦言,同質化競爭,消費者“價格導向”,垂直類電商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比如我們推個加濕器,一看怎么銷量下去了,再一比,可能是京東或者國美價格比我們低,趕緊調價,哪怕低個幾塊錢,銷量又上去了。”
“我們在等待和燒錢的資金鏈說再見的時候,我們在等待和浮夸的數據說再見。”牟貴先在悼詞中呼吁。但電商行業拼價格、靠投機的時代暫時不會結束。
采寫:南都記者 汪小星 實習生 郭冰